系统检测到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较低,请升级Internet Explore 。推荐使用FirefoxChrome浏览器打开,否则将无法体验完整产品功能。
×
发布时间:2012-12-07    

    他是设计界的奇才,也是设计难得的高学历奇才,他作为学者多次到国内外考察学习,曾到美国、法国、迪拜、日本、韩国等做过一些国外设计项目,如尼泊尔,罗马尼亚,安哥拉主持过多项国内重大设计项目, 参加各种学术论坛活动,给高校做讲座。他通过设计来不断地思考什么是建筑,思考人与建筑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联性,他的作品将建筑的思考与实践相结合,以当代的视角给我们呈现出一幅全新的建筑形象。他就是建筑设计师——张波。

简介:
职称:
高级建筑师、英国皇家特许建造师
学历:
建筑学(学士学位)
艺术学:(硕士学位)
室内设计:(美国博士)
主要工作业绩:
建国五十年成就展优秀设计奖
主持建设部展览大厦申奥展览设计
主持卓正国际商务酒店(五星级)
中国装饰股份有限公司 设计院 院长
IFDA国际室内装饰设计协会 常务理事
中国室内装饰协会 设计委 委员
北京市建筑装饰协会 设计委 委员
亚太建筑师与室内设计师联盟 理事会员
不同求学阶段对设计生涯的影响

    许多发达国家,建筑·景观·室内是一个整体,每一个项目都有一个或多个综合性较强的建筑师整体把握,这样做出来的项目最节约,达到的效果也最好。

    八几年读大学时国家是计划经济,我本科读书时学的建筑学专业,将建筑·景观·室内全学了一遍,毕业时我们可到建筑设计院、园林设计院(当时还不叫景观设计)、装修设计院工作,许多人就这样干了一生。当时大的项目由几个不同设计性质的设计单位共同完成,或一特大设计单位几个不同设计性质的部门来完成,现在则在相互衍生渗透,目的是把项目做得既节约又有好的效果,这就是社会的进步。细分有细分的好处,关键是谁说了算,计划经济时还好,市场经济下就难了,让建设单位,开发单位领导选是一种错误的做法,也是不负责的。

    工作八年后,我当时所在的甲级建筑设计院聘我做方案室负责人,并且独立承包。八年工作中我还为政府炒过450亩地,像电视剧《下海》,这让我意识到景观环境的重要性。一九九九年五十年国庆成就展项目的中标,二零零零年建设部展览大厦申奥展览项目的中标,充分体现了建筑·景观·室内全面知识的重要,也让我找到了不足和差距,这样先后研习了偏重景观的艺术学硕士、室内设计博士。这样完善了自身的设计知识构架,为今后把控整体性项目提供了扎实的理论支持。

    说到三者的区别与联系,我认为建筑、景观、室内除了各自的针对点和方向不同之外,他们的设计基础理论、设计方法、手法运用等均是相似的。而三者的联系也不单单是表面上的紧密联系,更是功能、使用层面上的互为表里、唇齿相依。三者的核心都是为公众打造舒适宜人的环境。在各自不同的空间,遵从专业规范,在总控下,最终融合为一个完整的项目体。

    不断学新固旧,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设计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入行易,懂行难,整体把控更是难上加难。大学毕业生在实践中锻炼值得推崇,深造与否并不是绝对重要的,重要的是在我们这个行业,一定要不断的学习,学习新的理念、学习新的工艺、学习新的经验,在学习中巩固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才能在如今变动的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我家在大学里,有时间我也经常在大学讲课、做论坛,个别学生大三还未读完就放弃课程去实践不可取,比尔·盖茨毕竟是少数,又是在那个年代。

    学校学习是相当重要的,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坚持继续深造有利于设计实践。基于以上的考虑,我选择了继续深造,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巩固,而且是对我的项目的深入思考,并且认识了很多朋友,用现在年轻人流行的一句话应该说是 “赚到了”。
国内外设计大环境的剖析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发达国家的设计优势是基于环境、国情、人文等多种因素在历史长河中综合作用的结果,当地厚重的文化积淀给予每一个人一次与历史对话的机会。就拿佛罗伦萨来说,那里在地上玩石头的小孩子时刻都在受着大卫雕像的影响,各种完美的比例尺度就伴随着他们长大,身边就是从世界各地带着设计梦想而来的年轻人,这种优势是从环境里带出来的。流淌着艺术文化的水土养育出了多位国际级艺术大师。

    说起区别,我个人认为不是文化氛围的差距,而是人的原因---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民族积淀是取之不尽的文化瑰宝,借用罗丹大师的话就是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优秀的设计师能看到常人看不见的闪光点,并将其产生的设计灵感和元素发展成成果。而作为设计师的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吸取国外的经验,结合我民族自身的传统元素,取精华、剔糟粕,整体把握项目的运作,创作出优秀的作品,为 “中国设计”增光辉,走出中国自己的大师。

    从容应对国外项目实战中的大考验
    国外项目是对我本人及我的设计团队的一次考验,跟我们以往的项目不同,因为地域相差甚远,灵感不能信手拈来,如何将项目做得原汁原味又能于细节处体现东方元素是最吸引我的地方。团队在研究所在国文化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对项目所在国的自然环境、人文风情、建筑、室内外植物、语言文字等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的了解与研究,选取所在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元素,几经设计演变,将其简化成符号,贯穿项目;并将所在国文化和我国本土做对比,选取其中的相似部分,作为辅助设计元素,既不抢整体风格,又能体现东方感觉,效果还是不错的。前一段时间做的中国驻德国大使馆签证处,充分体现中德文化的交融,受到大使管领导表扬。

    “校企联姻”在市场调整的重要作用
    行业内任何调整均是为了适应市场的变化,一部分生产模式在经过市场的考验下被证明是适合的,并且在一定的区域发展壮大。Workshop就是其中之一,灵活、易于把握和整合基础设计资源,这是市场调整的结果,我认为是可行的。
    我所在的中国建筑设计集团北京筑邦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就与高校有密切的合作,使他们在设计理论运用、基础作图软件、为人处世等各方面得到锻炼,既给学校的优秀学生提供了实践平台,又挖掘了潜在的设计人才,一举两得。
    在校期间多接触实际工作中的设计人员,二十多年前我在大学本科期间已经与设计院的设计师一起投标,搞创作了。我现在对学生对新同志提出的是“一敬一理一请”,对老设计师提出的是“一查一帮一学”,在愉快的环境中“玩”设计。

    “小组制”管理,从基础抓起
    实际实施的项目是实战,这是我的理解。必须到实际项目中操练,就像打仗一样,真刀真枪。我经常讲:“在设计中谁家的钱也不能这样花”,让年轻的大学毕业生肩负起应有的责任。
    我的团队采用“小组制”,还是师傅带徒弟的体制,从基础培养。不过我们进新人还是比较谨慎的,来了新人先试用,一是观察人品,二是看看潜质。过了试用期就从根据个人潜质从软件、理念、介绍方案等逐个角度培养。
    刚毕业的大学生,其实哪一届也是,都是有满腔热血的,往往容易碰壁。眼高手低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还有部分毕业生将学院派单纯美好的想法带到工作岗位,往往也是不可取的。
 

酒店设计与石材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