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雁:现为北京墨亘建筑与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主持建筑师。曾任澳大利亚五合国际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北京公司主任建筑师,以及美国龙安建筑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建筑所副所长、规划所副所长。
林小雁每一个提供给媒体的案例文本,都不是简单的陈述,而是融入了自己的认识和思考,对案例的总结也有着一定的高度。这对于林小雁来说,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写案例文本是对项目的回顾和总结,有时候会觉得比做项目还要艰难。其实这是在给自己一个定义,同时告诉别人,这个定义成不成立,当然证明与反思的过程很痛苦。总结项目肯定会带有个人的感知力和认知,摆脱不了个人情感的宣泄,写案例文本也是对自己作品的一个情感回顾。做项目创作的时候,个人的东西应该尽量压制到很小的一块儿,但作为对建筑的再认识再提高,个人的东西还是很重要的。”这是林小雁对待项目的尊重和对待建筑的态度。
反思过程中的不断充实
建筑本身给予人的视觉感是强制性的,然而,建筑师的职业本身却是需要不断证明和反思的。毕竟,建筑师本身就有一定的高度要求,代表着一个专业的态度,当面对公众时,应该表达出一定的高度感和责任感。所以,将态度和责任放大到概念上的时候,建筑师这个职业就不再是轻率单薄的。那么,在林小雁的从业生涯中,又是如何在不断地反思过程中丰腴其建筑内涵的?
从国企建筑设计研究院到大型外国建筑设计企业再到自己成立建筑设计事务所,这是林小雁毕业后的工作经历。机缘巧合,这样的经历正是国内大多建筑院校毕业学生的工作历程,也是中国大的政治经济环境下所特有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价值历程。也正是这样不断反思经历的过程,让其有意无意地充实了自己的正能量。
“从国企到外企再到个人做事务所,现在很多的年轻建筑师都有这样共同的地方。面对自己不同的职业背景,我觉得,国企有着比较单纯的工作环境,灵活性和展示的空间不是很大,但却是实实在在的工作历练的场所,工作强度很大,工作责任和工作压力也是不可逃避的。在国企里,你就是工作岗位上的螺丝钉,而且必须非常牢固,不能掉链子,不能松懈,一旦松滑,很多专业的问题就都会出现。到了外企之后,对综合要求会更多一些,你不仅要牢固,还要发点光。在外企,不同的工作框架,不同的人际关系和合作方式,以及东方和西方的文化碰撞,一方面开阔了思路和眼界,一方面教会你如何转换工作方式,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其实,自己做事务所的原动力还是在国企里培养起来的,韧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是建筑师这个职业的基础。”
对于建筑师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历练,也是挺有意思的转换,是难得的成长机会。年轻的建筑师去走一下这样的经历,更是值得推荐的。也只有在中国这样的环境中,你才有机会去作这样的体验。
林小雁一直处在给自己减压的状态,放开一些,但必须固守一个态度来做建筑,不能放弃职业的原则。“我一直觉得成不成功并不是以能否成立事务所来衡量的,而应该是你能不能抱着一个态度坚持来从事这个职业。实际上任何行业,都有其职业高度的要求,但做事情的态度,会让你觉得工作并非枯燥,而是有意义的。”
正是这个态度让林小雁在反思的过程中,找到了基于理念之上的一种文化立场,是对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认识,是设计之外的东西。建筑有外在的形态和内在的空间表达,外在的形态给予人的是心理导视和外在标识,内在空间则是使用者实实在在的空间感受,是心理和精神层面的东西。很可能会外在很绚丽,内在很眩晕。毕竟原则体现在文化上,作为建筑师就一定要有自己的文化立场。“的确有时候,我们前期是在为开发商工作,而后期则是在为使用者工作,但更多的时候,是在为使用者与开发商进行博弈和斗争。要在各个利益中找到一个平衡点,也就是把你的文化立场转化成行之有效的作品,同时要尊重土地,对得起这片土地未来的发展。当然,使用者可能不会考虑土地的感受,但建筑师必须要有这方面的意识。起初可能没有理念没有教条,无形中,最本质的东西在作品中就会慢慢体现出来,并引导你去找到一些方法。”
“人走的每一步对自己日后的影响都很大,而且都将是贯穿始终的。”对室内设计的实际操作,一直影响着日后林小雁对建筑空间的再认识。室内设计对空间的认识更加贴近生活,后来林小雁在做一些大的城市规划时,她就会去反思,个体的能力和行动范围与整个城市之间怎样协调。从室内设计师的眼光出发,就能以一个专业生活者和使用者的心态来对待你设计的城市。无形中你拥有了一种权利,你的线条,你的色彩,让使用者不是在痛苦和矛盾中去感受你的设计,并被动接受你的产品,而是在协调中体验你的设计。
在这里,建筑师体现人文的东西和对城市的把控,在某些层面上会更加细致。从经济战略层面上看整体规划,规划师则会有更多理性的思考。建筑是通过一些隐藏的手段,将人文的东西投射到作品当中,而规划师则是要在决策者与受众之间找到一个平衡,但其在做设计上会有些欠缺,因为他们在面对图纸的时候,与建筑师在尺度上的感受是不一样的。通过规划改良社会是一个很沉重的话题,建筑师和规划师要在大的政策与小的设计上有一个很好的结合点,这样,使用者才可能在短期之内感受到改良,哪怕是很微小的一点改变。这是职业者面对各种权益的一种小小的博弈,也是职业上一种偶尔的乐趣。
论证建筑原则的最佳途径
“作为建筑师,不论你做过多少项目,最终都要落实到你对建筑原则的把控上。只有作品才是论证你的建筑原则是否成立的最佳途径。”做了很多创意产业园区的整体设计之后,林小雁对每一次设计的反复修改,让其深刻地意识到建筑必须通过证明与反思,才能成为真正成功的建筑。
对于中国的各个城市来说,创意产业是新兴发展起来的,有着很好的态势,然而,在林小雁看来,创意产业现在还需要时间的考量。面对创意产业如何与创意和文化相结合的问题,林小雁也一直在反思中求证答案,从而来论证和践行着自己的建筑理念。
最早关于创意的思考,来源于一个罐头瓶中的自然,这也是林小雁学习建筑学的原动力。当林小雁看到,罐头瓶中很田园的建筑和绿化的生机勃勃,她觉得是给了空间一个容量和态度,在当时也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艺术表达,同时将建筑放在易碎的玻璃瓶中,也给人传达了一种忧患感。
细细回味,其实在大的环境中,建筑师也是能够起到一定作用的,虽然有的时候觉得微乎其微,“但如果你拥有了画线条的权利,那么,经过你手的作品,在大的环境下,是不是也被放到了易碎的容器当中,当有效供养出现问题的时候,就需要从外界引来一些东西让其存活。这是压力,更是挑战其工作能力和思维能力的一个要求。”
当然,不同的空间也有不同的表达模式,商业空间其外在的形态表达有时就很重要。林小雁在投标时会遇到很多这样的情况,十个方案中有八个是只做了表皮,没有做空间的。有些甲方并不是很懂专业设计上的东西,很可能就靠个人的好恶来选择,此时特别的外形和个性的语言就很容易引起甲方注意,而且在方案中也往往有可能会因为一个表皮而中标。
外在的表达可以说是外向的符号,这种符号可能需要一种商业的表达。商业的表达也有多种的手段,会根据时代的不同,经济造价的不同,科技发展的不同而有所体现,是可以有一定变化度的。但当内在的东西传达给别人的是建筑人的行为时,它是具有一定的模式理念和思路的,是能够影响到人内心的。一个好的建筑,是可以传达给人一种内心的感动和感召,会形成一种思维上的界定,内在空间比外在设计其要求更高,同时这两者也是一体的,内与外应该是一致的。
大型的建筑空间都有自己的语言,是城市整体规划上详述的一个点,然后再由这个点放大,从而来折射这个区域规划的要求。有一些非公共空间,比如住宅小区,可能更多展现出的是一种区域性的,具有人文关怀的,一个相对静止的可持续生长的小型空间。而且,人文关怀是每个建筑都应该体现的,小型建筑回归的东西可能要多一些,要有更贴近人生活的东西。而大型公共建筑应该有更加强势的姿态和更响亮的声音来表达自己,在一个空间里要解决人的很多问题,同时要有一定的效益,是规划的立场,经济的展现。作为建筑师,工作的方向不一样,选择的语言就会不一样。
诚然,创意和艺术不是一回事,同时,艺术与生活、经济、产业、文明的进程和态度这几个元素都是不能忽略的。这是艺术本身的职责和位置,创意则是剥离于这个之外的。实际上,艺术的承载力和艺术的传承力所表达出来的态度都是很严肃的。对此,林小雁也会去想,创意产业应当站的位置到底在哪里?这个对于一个城市规划师来说,是不得不去想的事情。创意产业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以一种不可思议的发酵状态膨胀着,并结出了各种奇怪的果实。就像宋庄美术馆,是一个有效的建筑体,是政治和产业经济的综合体。作为一个规划者和建筑师,能看到可喜的东西,也能看到可悲的东西。可喜的是,能够看到产业经济发展好的模式,是创意与现代人内心需求的一个良性结合,可悲的是,这并不是某个艺术的点能够担当的。
可悲的部分是不可避免的,可在各方的努力下却是可以逾越的,这是一个发展的历程。从事艺术行业和从事创意产业的区别是,怎样从产业经济当中去做一个合理的经济规划。创意产业的规划并不单单是艺术的规划,艺术被产业化,艺术被规划,这是一个不符合正常艺术生命的状态。创意产业如果有技术经济扶持的话,则是需要被规划的,需要被产业化的。艺术可以给艺术家以生长的空间,却没有给中国的创意产业以真正的活力,所以,真正的创意文化产业还需要转型,需要空间。
• 凡注明“石材体验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石材体验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体验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点击右侧【在线咨询】或至电0769-85540808 处理时间:9:00—17:00
石材体验网部份作品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并拥有版权或使用权,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