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0年以来,没有一个国家能有这么多的建设项目,而且壮观的建筑比比皆是:如北京奥林匹克体育场和CCTV新楼、会展中心、体育场馆、巨大的桥梁、令人印象深刻的博物馆建筑等等,这些甚至发生在只有几十万人口的小城市。2010年世博会,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举办的第一次世界性展览会,将于10月31号闭幕,也是一场游客热情参与的建筑盛宴。这清楚地表明,“中央帝国”目前正在通过设置独特的地标性建筑而重塑自我。但同时,她必须谨记保持其民族认同。此外,许多来自欧洲的建筑师事务所都正在忙于中国的项目。中国的建设者和建筑师对目前的形势是如何考虑的? 是什么使东方与西方既有相互连接性又有彼此分离感?奥德堡Lightlife邀请两位著名的中国建筑师对中国传统与未来的观念进行交流。
崔恺,北京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建筑师、国家工程设计大师,赢得了许多国家和国际奖项。他善于设计博物馆、剧院、图书馆等文化建筑,也主持设计了北京奥运会多功能演播塔。
林学明,中国最大的室内设计公司之一集美组总裁、创意总监、室内设计师、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教授、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副理事长。他曾与David Chierfield合作设计了杭州的阿玛尼专卖店。林学明的事务所主要从事的项目涉及酒店、餐馆和住宅楼宇。
奥德堡:在您看来,东、西方之间在建筑与设计方面的重要差异是什么?
崔:欧洲传统的建筑物,散发出某种坚固、持久、象征性和强有力的气质,给人一种与自然力量相抗争的感觉&mdashmdash;实际上,它们背后有一种“征服”的观念。就像教堂和公共建筑;它们使用大量的石材、优雅的柱子和大门。建筑物将它们自己与自然割裂开来。相反,亚洲建筑朴素淡雅,并对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巧妙的处理。木材是首选的建筑材料,强调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这些年,我能够觉察到在中国有一种向欧洲建筑风格转变的趋势。客户、建筑商、甚至政府官员,他们都想要带有欧洲传统风格的建筑。他们想要非常坚固、非常宏伟、巨大的建筑物,使用大量的石材&mdashmdash;他们想通过建筑物表达出他们对权力、价值和财富的观念;我觉得这是一个发生在观念层面上的有趣的交流。
林:整个文化背景和历史均是完全不同的,这些都在建筑风格上有所表达。根据我的经验,中国设计师正在大量学习欧洲人的建筑设计理念。许多中国设计师借鉴欧洲建筑师的设计经验,因为他们想让自己的设计看上去更加现代。而中国设计则更为传统。今天,很多投资者青睐这一全新的做法&mdashmdash;他们只是想标新立异。
奥德堡:您预期设计方法会产生变化吗?
崔:在上个世纪,欧洲的建筑师从亚洲人那里学到了很多&mdashmdash;他们开始认识到,任何空间,如果能够与其自然环境进行沟通,总是更为有趣的。因此,我认为在文化层面,我们看到了一种由欧洲向亚洲的思想观念的转变。我认为,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整个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沟通愈发便捷,现在的中国正在成为一个世界各国建筑师的巨大的展示舞台。
林:我相信,在未来,文明将在更大程度上重新重视自己的价值观。在这个多元文化的时代,中国应该保持其典型的文化和传统。然而,中国的设计师也应该吸取一些来自欧洲的设计技术和文化元素。
奥德堡:在中国,如可持续性、保护资源或节能建筑等方面会成为一个难题吗?
崔:所有的人都关心环境问题,我们必须联合起来寻找解决方案。这无关于形式或风格,而是关系到人类文明本身。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大家需要团结在一起。在过去十年间,中国政府颁布的建筑与施工节能标准,已经成为了建筑许可证发放程序的一部分。
林:随着上海世博会的召开,中国已经证实了可持续发展对我们而言有多么重要。当我在与欧洲建筑师合作的时候,有一点尤其令我印象深刻,在欧洲项目的规划阶段,反复寻找在环境兼容性方面最佳的解决方案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而在中国,我们有着难以置信的居民数量,他们必须共享有限的空间。这是真正的挑战:我们必须学会如何对可利用的空间进行最有效的规划。
奥德堡:在您看来,欧洲建筑师能够从中国建筑师那里学到什么?
崔:目前来讲,反而是中国建筑师应该向欧洲建筑师学习。如果着眼于当代建筑,我会发现在许多项目中中国建筑师工作非常努力,短时间内完成了大量的设计,并且是以一种非常低廉的价格&mdashmdash;我不认为欧洲建筑师应该学习这些东西。我觉得开放性的合作是必需的,因此,欧洲建筑师可以透过在中国的项目学到更多中国文化,以增进他们对我们思维方式的理解。比如根据当地的材料和当地的条件,我们有许多非常适合在施工现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林:我们抱有相当不同的心态。对中国人而言,传统的价值观比如家庭更加重要&mdashmdash;这也反映在设计方法上。这是我们同欧洲人的不同之处。我希望相互协作能够有助于那些令人兴奋的新设计的诞生。
奥德堡:您认为全球化是一个机会还是一个冒险?是否会导致文化认同的丧失,还有是否能提高我们的生活水平?
崔:上个世纪就已经出现了建筑现代化,而今欧洲的国际化风格已经成为了一个问题。如果你创造出高层的建筑物,它看起来要么像这个要么像那个,总是相似的。许多人都在抱怨这种状况,并且想要改变它。多年来,包括我们在内的许多中国建筑师一直在讨论,如何保持我们的个性、我们的文化和我们的传统。
林:全球化带来的主要是积极的发展。然而,对于不同文明而言,保持自己的特色非常重要。在中国我们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欧洲风格,并且我觉得这里还有太多美国风格的影响。我们必须找到我们自己的发展道路。正是因为有所差异,我们的世界才如此精彩。
奥德堡:您能想到一个关于共生现象的范例吗?
崔:由Norman Foster设计的新机场3号航站楼,在我看来,就是对这种现象的完美诠释。它体现了中国文化,它有一个非常漂亮的屋顶和天花板,我喜欢它的色彩和自然采光。令人惊奇的是,只要对这个建筑看上一眼,你立刻就会知道:这是中国。每个人都承认这一点,并说:“噢,这是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