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平碉楼简介:
广东开平市的田野上,一座座欧式古典风格的小楼与中国南方农村的传统土屋。 形成中国绝无仅有的乡间景色。碉楼中西合璧,融会了各种建筑风格的精髓。开平境内最多的时候共有3000多座碉楼,目前尚存1800多座,分布在开平15个镇、办事处。这些碉楼是上世纪开平华侨与村民主动把外国建筑文化与当地建筑文化相结合的结晶。其数量之多,建筑之精美,风格之多样,堪称世界最大的“碉楼博物馆”。
开平碉楼源于明朝后期,随着华侨文化的发展而鼎盛于二十世纪初,是融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华侨乡土建筑群体,现存1833座,被誉为“华侨文化的典范之作”、“令人震撼的建筑文艺长廊”。
开平碉楼主要用于放匪,防涝及居住,其建筑风格既有中国传统的硬山顶式、悬山顶式,也有国外不同时期的建筑形式、建筑风格,如希腊式、罗马式、拜占庭式、巴洛克式等等,千姿百态,异彩纷呈。开平碉楼突出了历史文化艺术合科学价值日益被国内外所关注和认同。2001年6月,国务院公布开平碉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开平碉楼建材特点
建材上,有早期的泥墙楼(用灰沙、糖、盐、蚬壳、蚝壳等混合逐层锤打夯成),中期的青砖楼(用一般的青砖加厚建成),到最后的钢筋水泥楼(用钢筋混凝土按现代建筑用料建成)。
类型上,约分三大类:一是更楼或灯楼,这种楼一般建在村头或村尾,有些建在小山丘上,供民团及更夫使用,里面有探照灯及报警器,一旦发现匪贼立即报警,让村民准备。二是众楼,由十多户或几户人家合资兴建,这种碉楼有3~6层,每层设有2~4间房。
开平碉楼从功能看,有用作家族住所的居楼、村民共同集资兴建的众楼、主要用于打更放哨的更楼三大类。
开平碉楼建筑结构与材料上分,有石楼、三合土楼、砖楼、钢筋混凝土楼等四种。
开平碉楼艺术特点
从建筑形体看,基本上都是单体建筑,其上部造型有中国传统硬山顶式、悬山顶式,也有国外不同时期的建筑形式、建筑风格,它的最大特点是按照自己的意愿选取不同的外国建筑式样综合一起,自成一体,既有古希腊、罗马的风格,又有哥特、伊斯兰、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的建筑要素,很难将开平碉楼具体归人国外某一个时期的某种建筑风格之中。这些不同风格流派不同宗教的建筑元素在开平碉楼中和谐共处,表现特有的艺术魁力。
北京大学博士后张国雄先生在《开平碉楼与民居》一文中对此作了精辟的阐述。他认为,在碉楼的总体造型、建筑构件和表现手法上,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与西方建筑风格熔为一体;而西方建筑风格又有多种类型,古希腊的柱廊、古罗马的券拱和柱式、伊斯兰的叶形券拱和铁雕、哥特时期的券拱、巴洛克建筑的山花、新文艺运动的装饰手法以及工业派的建筑艺术表现形式等等,都融进了开平的乡土建筑之中,它不单纯是某一时期某一国家某一地域建筑艺术的引进。这就是我们无法将开平碉楼和民居具体归入某种西方建筑风格的原因所在,准确地讲它应该是中外多种建筑风格“碎片”的组合,多种建筑类型相互交融的产物。中国领土上西洋特色的建筑,大都是洋人用坚船利炮“打”进来的,带有西方殖民者硬性移植的色彩;而开平碉楼,却充分体现了华侨主动吸取外国先进文化的一种自信、开放、包容的心态,他们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加上自己的审美情趣,融注在千辛万苦建成的碉楼上。不同的旅居地,不同的审美观,造就了开平碉楼的千姿百态。
开平地势低洼,河网密布,常有洪涝之忧。加上其所辖之境,原为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边远交界之地,向来有“四不管”之称,社会秩序较为混乱。因此,明朝后期就有乡民建筑碉楼,作为防涝防匪之用。
这些碉楼是旧时广东华侨为防御盗匪、海外侨胞筹资回乡兴建的。开平碉楼的兴起,与当时开平的地理环境、社会治安状况及开平是华侨之乡、建筑之乡密切相关。开平碉楼寄寓了侨乡人民的传统环境意识和风水观念,是规划、建筑与自然环境、人文理念的优美结合。碉楼这种单体建筑,主要分布在村后,与四周的竹林、村前的水塘、村口的榕树,形成了根深叶茂、平安聚财、文化昌盛的和谐环境。
• 凡注明“石材体验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石材体验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体验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点击右侧【在线咨询】或至电0769-85540808 处理时间:9:00—17:00
石材体验网部份作品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并拥有版权或使用权,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