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并非全然不用石材,文献中常用“玉”为边旁的字来说明宫殿的奢华,《竹书纪年》:“桀(筑)琼宫,饰瑶台,立玉门。”“帝辛受居殷。作琼室,立玉门。”在秦始皇陵西北,大规模的石材加工场遗址已被发现,出土有石料、石材半成品以及石加工工具。
战国时期,工匠就已初步掌握砖石拱券的砌筑法,并运用于地下墓室。墓葬在意象上关乎永恒,在功能上则有坚固耐久的需求。东汉前,拱券一直藏于地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在砖石佛塔的门窗横楣之上得到局部采用。南宋时火药频繁使用,为了加强城防,砖石拱券逐渐推广到城门的横楣之上。采用砖石拱券之后,作为木结构符号的梯形仍旧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在元代居庸关的石拱券城门上,就能见到这种梯形。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埃菲尔铁塔,其基部四面都做成圆弧形。其实,就铁材质而言,作为拱券符号的弧形已不具实际意义,但作为文化符号却根深蒂固。
明代制砖业极其发达,砖拱券建筑越来越多地出现于地上,常用来存放皇室档案或佛经。但这些建筑的外部依然维持木结构的传统形象,梁、柱、枋、椽等一应俱全。虽然这些建筑都有具体的名称,但又有一个相同且更为人所知的别称——“无梁殿”。不经意中,这个名称透漏出一个重要信息——“梁”在中国建筑中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桥梁同样要求坚固、防火和防腐,因此自东汉始就开始采用石拱券结构。可是直到明清,木结构桥梁的弦歌不断。实际上,梁是桥的古称,水平静态的梁在中国人内心中是那么地难以割舍。北宋时,为了安全地上行车马、下通漕船,木结构的叠梁拱桥横空出世。这种桥的外观为割圆拱形,而结构要素仍然是静定的简支梁。叠梁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其妙不可言的结构处理,散发出鲜明的中国式智慧,《清明上河图》中心就是这样一座木拱桥。
• 凡注明“石材体验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石材体验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体验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点击右侧【在线咨询】或至电0769-85540808 处理时间:9:00—17:00
石材体验网部份作品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并拥有版权或使用权,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