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检测到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较低,请升级Internet Explore 。推荐使用FirefoxChrome浏览器打开,否则将无法体验完整产品功能。
×
发布时间:2010-08-11    

伦佐·皮亚诺(Renzo Piano)

    伦佐·皮亚诺(Renzo Piano)于1937年9月14日出生于意大利热那亚(Genoa)一个建筑商世家,皮亚诺的祖父、父亲、四位叔伯和一个兄弟都是建筑商人,当他还是个小男孩时,就爱在工地上攀来爬去,对沙石神奇地变成房屋与桥梁惊诧不已。由于整日泡在建筑工人中间,他对建筑艺术与材料的崇敬与日俱增。1964年,皮亚诺从米兰科技大学获得建筑学学位,开始了他永久性的建筑师职业生涯。他先是受雇于费城的路易斯·康工作室、伦敦的马考斯基工作室,其后在热那亚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在那里,他开始了一系列试验性的设计:炼油厂、展览馆的陈列厅、多功能医院等等。尽管皮亚诺深受多位建筑大师作品的影响,但自出道之日起,他就特立独行,决不墨守成规、拾人牙慧,并且始终偏爱开放式设计与自然光的效果。
 
    1969年,皮亚诺得到了第一个重要的设计项目:位于日本大阪的工业亭。这个设计吸引了许多赞赏的目光,包括一位出生于法国、说着英语的年轻建筑师理查德·罗杰斯。他们发现彼此有许多的共同点。
 
    1971年,一个工程商建议皮亚诺与罗杰斯合作参加巴黎的蓬皮杜中心国际竞赛,他们最终赢得了这个竞赛。活泼靓丽、五彩缤纷的通道,加上晶莹透明、蜿蜒曲折的电梯,使得蓬皮杜中心成了巴黎公认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自蓬皮杜项目之后,皮亚诺以他层层叠叠的建筑图纸营造了世界性的声誉,日本、德国、意大利和法国都有他大胆的商业性和公共建设项目,他设计的博物馆更是让人望尘莫及。
 
    1977年,皮亚诺开始与结构工程师彼得·雷斯合作,并成立了皮亚诺&雷斯设计事务所。1980年以后,他的事务所改称为伦佐·皮亚诺建筑工作室,并在巴黎和热那亚设立常驻办公机构。
 
    因为休斯顿menil博物馆和瑞士巴塞尔附近的贝耶勒基金会博物馆,人们对皮亚诺的赞誉之声不绝于耳。他用关西机场美妙绝伦的候机楼装点日本大阪湾的一座人工岛。他还在新喀里多尼亚的努美阿建造了一所高耸入云的木棚状文化中心。在那里,通过煞费苦心地了解当地的习俗、信仰与审美情趣,他赢得了对西方殖民控制戒心重重的土著长老们的支持。
 
    皮亚诺注重建筑艺术、技术以及建筑周围环境的结合。他的建筑思想严谨而抒情,在对传统的继承和改造方面,大胆创新勇于突破。皮亚诺用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实现了先辈大师如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同样深远的理想—人、建筑和环境完美的和谐,并以热诚的态度关注着建筑的可居住性与可持续发展性。

    皮亚诺的作品范围惊人,从博物馆、教堂到酒店、写字楼、住宅、影剧院、音乐厅及空港和大桥。在他的作品中,广泛地体现着各种技术、材料和各种思维方式的碰撞,这些活跃的散点式的思维方式是一个真正具有洞察力的大师和他所率领的团队奉献给全人类的礼物。
 
    正如为皮亚诺撰写了卷帙浩繁的生平传记的作家皮特·布坎南所言,皮亚诺的伟大之处在于,他的建筑作品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与其他建筑师一望即知的建筑模式不同,皮亚诺作品的识别标志是它们没有识别标志。皮亚诺本人对于那些排斥教条和主义的年轻建筑师们来讲是一个榜样和激励,他的作品没有浮夸的表情,透露出稀有而温暖的人文精神,执着地关心着天空、大地和人的内心,在现在这种一味张扬个性、标榜自我的大潮流下显得冷静而清醒。
 
    在白宫举行的普利策奖颁奖晚会上,皮亚诺说道:“你可以不去读糟糕的书,也可以不去听糟糕的音乐,但你不能不天天去面对你家门前丑陋不堪的高楼大厦。1945年战后重建的奇迹开始时,我正好7岁。当时的社会打着发展和现代化的旗号,说了并做了许多极其愚蠢的事。但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发展’一词确实意味着某些东西。我们在一年年的时光流逝中渐渐远离了战争的恐惧,我属于终其一生不断尝试新方法的那一代人,什么清规戒律、条条框框都不放在眼里,我们喜欢推倒一切重来,不断地冒险,也不断地犯错误。
 
    但同时,我们也热爱我们的过去。所以,一方面我们对过去充满了感激,另一方面又对未来的尝试与探险充满了热情。因此我们乘风破浪,永无止息地超越过去。”
 
    从业三十余年的皮亚诺,巴黎马莱区的工作室让他体会到活跃的社会生活,感受社会前进的脉搏,而在他的家乡热那亚,有他的童年和梦想,那里是他理想的起点和源泉。那个坐落在大海与山岩之间有着蝴蝶翅膀般屋顶的半岩半船形工作室,是他心灵宁静的港湾。他的设计生活,在热闹与安静之间、严谨与写意之间、理性与情感之间交替游弋。

附:伦佐·皮亚诺(Renzo Piano)作品

[page]

 

吉恩·玛丽·吉巴澳文化中心
 
    中心由十座大小不同、功能各异的“房子”组成,用作卡那文化(Kanak Culture)的研究基地。这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村落,有自己的道路、草木和公共活动场所等,虽坐落在岸上却与海洋紧密相连。设计上着重于考虑利用空气的自然流动,以及使用现代设计手法表达太平洋传统文化,并充分体现人类学家的重大贡献。

 

 

    

[page]

瑞士贝耶勒基金会博物馆(Beyeler Foundation Museum) 

    这是一座隐入巴塞尔郊区绵绵森林里的博物馆。光源于天穹的古谕在这里得以延展。外生之物,依石木而入俗。 

 

  

[page]

关西机场像是一具精准的仪器,是数学与科技的结晶。—皮亚诺 

 
日本大阪关西国际机场
Kansai Airport Terminal
 
     日本大阪关西国际机场像一条长长的钢虫坐落在伸出海面达5千米的人工岛上。
   关西国际机场位于大阪湾,于1994年启用。它之所以建在这个人工岛上是因为大阪想要一个离市中心车程在30分钟内的机场,而这里是唯一可能的方位。
  该机场只用了6年即建造完工,但在此之前必须先修筑岛屿。这项工程包括在软粘土上堆起20米存的碎石。一条长桥把岛屿与陆地连接起来,并直接将公路和铁路乘客运送到机场。
  豪华的玻璃和钢制建筑物形如闪光的机翼。尽管该机场只有一条跑道,但它拥有可供41架飞机同时使用的空间。在以后几年内,预计每年将有10万以上的客流通过该机场。 
  日本关西国际机场位于海洋中心的人工岛上。该建筑物是由数百根插入大量混凝土中的钢柱支撑的,可以随岛屿位置的移动而向上顶起或落下。 
  由计算机来监控岛屿粘土和碎石的变化。计算机监视着机场服务和组织情况的方方面面,控制着每天大部分时间将凉爽的空气抽入机场大厅内。
 
 
 
 
 
 
 
 
 
 
[page]
 
 
罗马综合音乐厅
 
   意大利建筑家伦佐.皮亚纳设计这一规模庞大的联合式音乐厅由三个独立的剧院组成,围绕一块开阔地而建。

     这一工程耗资1亿4千万美圆是二战后罗马所承建的最大建筑之一,该音乐厅的落成将为古城罗马提供一个享受高雅艺术的场所,音乐厅将举办各种形式的艺术活动如室内音乐会,歌剧、当代音乐、芭蕾和交响音乐会。
 
 
 
 
 
 
 
 
  
 
 
 
 
[page]
 
保罗·克利(Paul Klee)中心
    德国波恩的保罗·克利(Paul Klee)中心正式对外开放,该中心由意大利建筑师伦佐·皮亚诺(Renzo Piano)设计。博物馆位于绿意浓浓的伯尔尼郊区。由三座相连的浪形建筑组成,看似由当地风景连成一体的小山。皮阿诺把它命名为“风景雕塑”。三座小山似的建筑通过一条被称作“博物馆大街”的150米长通道相连。光线、虚浮及自然是表现主义大师保罗·克利作品中的三大元素,也正是这三个元素启发了伦佐·皮亚诺建造博物馆。“克利是20世纪最多产也是全能的艺术家之一。他的天分是多方面的,因此很容易引起误解——似乎你可以任意地选择一种方式来理解他。克利莱曾是建筑学校一位多才多艺的教师。他的课并不是把所有的艺术形式混在一起,而是让不同的艺术形式相互深入,相互浸润,其中潜藏着诗一样的涵义。在克利的作品里,你能找到任何你想要的东西———很深刻,也很复杂。因此我们有了这样的想法:宁愿找一个地方,挖地破土,创造出一件‘地景艺术’的作品,而不只是建一幢高楼。”伦佐·皮亚诺为自己的设计作了这样的注解。由于克利的作品非常脆弱,常常是画在纸上的水彩画,甚至是画在纸上的油画,把这些脆弱的作品暴露在光线下显然非常危险。因此“博物馆大街”那部分,伦佐·皮阿诺尽量避免使用自然光。伦佐·皮亚诺的另一个著名作品是和里查德·罗杰斯(Richard Rogers)一起设计建造的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除了艺术展览外,保罗·克利中心还为音乐、歌剧、舞蹈及文学提供平台。
 
 
 
 
 
[page]
 
休斯顿menil博物馆(Meniu Collection  Museum)
 
 
 

法国蓬皮杜中心(Centre Pompidou)

 1977年,皮亚诺与他的英国搭档理查德·罗格斯以乔治·蓬皮杜中心震惊了整个建筑界,这座高科技戏仿品矗立于巴黎18世纪时的市中心。自那以后,皮亚诺处处显得与众不同。活泼靓丽、五彩缤纷的通道,加上晶莹透明、蜿蜒曲折的电梯,使得蓬皮杜中心成了巴黎公认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这座上下五层、占地近百万平方米的文化中心,包括专门收藏现代艺术的博物馆、临时展厅、电影院、音乐厅、多媒体图书馆和档案馆,以及壮观的观景屋顶。每天2.5万游人使蓬皮杜中心立即成了这座城市里最受欢迎的建筑物。为了迎接新的千年,它作了全面整修和彻底翻新。 

  在皮亚诺的监理下,洞穴般的入口大厅代之以新的咖啡厅和新闻中心,图书馆入口的候书长廊被缩短,顶楼简陋的饭馆被装修成别具一格的全方位服务餐厅。中心于千年盛典之际重新开放。

  法国前总统乔治·蓬皮杜之所以挑选了当时均30刚出头的皮亚诺与罗格斯,是因为他想作一大胆的建筑表达。皮亚诺-罗格斯的设计满足了他的心愿,甚至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期。蓬皮杜中心引起了广泛的争论。法国钢铁制造商以原设计的双重钢梁可能倒塌为由拒绝合作,而皮亚诺和罗格斯的做法也颇令法国人吃惊:他们采用了德国制造商的钢梁,并且是趁着夜幕偷偷将钢梁运进去的。 

  自蓬皮杜项目之后,皮亚诺以他的层层叠叠的建筑图纸营造了世界性的声誉,日本、德国、意大利和法国都有他大胆的商业性和公共建设项目,他设计的博物馆更是让人望尘莫及。


附:蓬皮杜中心简介

  蓬皮杜艺术和文化中心,简称蓬皮杜中心,在法国巴黎市中心区,距卢佛宫和巴黎圣母院各约1000米。英国建筑师R.罗杰斯和意大利建筑师R.皮亚诺合作设计,建于1972~1977年。

  蓬皮杜中心主要包括四个部分: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约16000平方米;现代艺术博物馆,约18000平方米;工业美术设计中心,约4000平方米;音乐和声响研究中心,约5000平方米。连同其他附属设施,总建筑面积为103305平方米。除音乐和声响研究中心单独设置外,其他部分集中在一幢长 166米、宽60米的六层大楼内。大楼的每一层都是一个长166米、宽44.8米、高7米的巨大空间。整个建筑物由28根圆形钢管柱支承。其中除去一道防火隔墙以外,没有一根内柱,也没有其他固定墙面。各种使用空间由活动隔断、屏幕、家具或栏杆临时大致划分,内部布置可以随时改变,使用灵活方便。设计者曾设想连楼板都可以上下移动,来调整楼层高度,但未能实现。

   蓬皮杜中心外貌奇特。钢结构梁、柱、桁架、拉杆等甚至涂上颜色的各种管线都不加遮掩地暴露在立面上。红色的是交通运输设备,蓝色的是空调设备,绿色的是给水、排水管道,黄色的是电气设施和管线。人们从大街上可以望见复杂的建筑内部设备,五彩缤纷,琳琅满目。在面对广场一侧的建筑立面上悬挂着一条巨大的透明圆管,里面安装有自动扶梯,作为上下楼层的主要交通工具。设计者把这些布置在建筑外面,目的之一是使楼层内部空间不受阻隔。(巴黎蓬皮杜艺术和文化中心,1972~1977年建,R.罗杰斯和R.皮亚诺设计) 罗杰斯解释他的设计意图时说:“我们把建筑看作同城市一样的灵活的永远变动的框架。……它们应该适应人的不断变化的要求,以促进丰富多样的活动。”又说:“建筑物应设计得使人在室内和室外都能自由自在地活动。自由和变动的性能就是房屋的艺术表现。”罗杰斯等人的这种建筑观点代表了一部分建筑师对现代生活急速变化的特点的认识和重视。60年代在英国出现过的“阿奇格兰姆”建筑学派的主张,与此相似。就广义而言,蓬皮杜中心的建筑设计也可以说是代表了现代建筑中“重技术派”的作品。

  蓬皮杜中心的建筑设计在国际建筑界引起广泛注意,对它的评论分歧很大。有的赞美它是“表现了法兰西的伟大的纪念物”,有的则指出这座艺术文化中心给人以“一种吓人的体验”,有的认为它的形象酷似炼油厂或宇宙飞船发射台。

 

 
 
 
 
酒店设计与石材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