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1-01-15
近日,在北京市42个保障房规划方案征集展览和公示期间,有75%参观者不满设计方案。问题集中在地面设计单一,平面规划落后,户型缺陷较大,绿地面积不足,明显缺少人性化创意。有些参观后的市民甚至惊呼“筒子楼”回来了!(《北京晨报》7月22日)
庆幸的是,这42个被痛批为“开发商没用心”的保障房设计方案全被打回重改,并被要求在一周内重新拿出新方案。但疑问也接踵而至:这些不合格的设计方案在短短一周内就能得到公众接纳?对建筑设计这个慢功细活而言,突击性的方案修改是不是有可能成为突击性的应付差事?
让我们用现场一位参观者的感言作答,我们虽然身处社会底层,但同样需要“私密空间”;我们虽然被列入安置名单,但同样不需要筒子楼式的怜悯!保障房回到筒子楼年代这个观点可能偏颇了点,再说北京市规划委公示和陈列保障房设计方案也是为了保护更多公平。但为什么在这42个方案中没有一家第三方设计机构?显然,这远非设计技术力量的薄弱,而是公共住房政策暴露出的严重短板。
从30年房改历程对保障性住房的欠账来说,政府方面首先要做到的,更多的应该是尽快建立起相对独立而公平的保障房设计、建造、分配、轮换体系,设置更公平的规则来限制土地赢利,包括邀请独立第三方监督保障房建设,在公营建筑事务所保留一定的设计力量。毕竟保障性住房建设不是纯粹的商业投资和设计大赛,也不是批量生产,更多的应该是技术和专业上的人文关怀。也就是说,在保障房设计中没有一点悲天悯人的感怀,无疑会有更多“看人下菜”的设计方案。
所以说,此次北京42个保障房设计方案的“不及格”,也暴露出我国公共住房政策的某种历史倒退。因为放眼望去,我们身边的高档别墅广告折射出的暴富足以让你窒息。如果说一些官邸、洋房是开发商策划奢侈地产的阴谋,那么,更多独立和公营的建筑设计师正失去职业尊严,陷为这中间的附庸。
更值得提醒的是,如果政府用规划、土地交换的手段来吸引开发商设计和建设保障房的话,那么就会变为一种交易,一种走形甚至是价值扭曲,最终有可能让保障房脱离了公共福利的本性。
那么,怎么才能避免更多保障房不成为“筒子楼”的翻版,关键是公共住房政策不能只依赖于投资范围的扩大,而应该从技术和专业层面考量这个问题。眼下,首先要解决的是保障房低成本与高品质的矛盾。保障房安置对象虽然身处社会底层,但同样有权分享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成果的权利。其次是实现项目成本和品质管理的持续改进,通过组建独立的、专业可靠、高效务实、富有公共责任感的公营价格建造住宅产品。同时在关键部位选用高质量产品,以延长住宅使用寿命。比如在项目实践中,为什么安置户就不能享受到国内一流产品的政府采购?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在保障房建设中,优先应用符合国家政策导向和行业发展趋势的新材料、新技术,在扩大内需中利用住宅产业化降低成本和提高质量,真正让低收入人群距离人性化的居区尺度越来越近。
需要提到的是,42个保障房设计方案“不合格”的事情不是发生在相对偏远和落后的地方,而是出现在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超过任何一年的北京。从这个借鉴意义上说,那些远离人们视线的二三线城市更需要“晒一晒”自己身边的保障房图纸!
版权声明:
• 凡注明“石材体验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石材体验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体验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点击右侧【在线咨询】或至电0769-85540808 处理时间:9:00—17:00
石材体验网部份作品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并拥有版权或使用权,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