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于1973年、今年本命年的青年建筑师周峻,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城市化进程成长起来的众多中国本土青年建筑师中的优秀一员。他的多个设计作品在ABBS建筑论坛上发表后均引起了同行的广泛争议与关注。今天,问题有机会在上海和周峻进行了一番深入访谈。
〓问题:您在不同场合都阐述过自己对建筑的艺术性和社会性的思考,能再谈谈您对这方面的理解吗?
〓周峻:
毫无疑问,建筑是属于艺术领域的一个门类,建筑师是一种创造艺术的职业。
然而,建筑作为一种综合的艺术,和诸如音乐、绘画这类艺术(我且把它们称为“纯艺术”)有着本质的不同。在今天我们探索中国青年建筑师发展道路的时侯,我更想强调建筑的社会性一面。
首先,建筑是以人为本、为人所用的。音乐和绘画作为纯艺术,可以成为艺术家独自表达甚而标榜个人思想和情绪的工具,而不必太顾及他人的感受。喜欢的人可以花高价购买欣赏,而对于不喜欢的人来说,其影响面也是极有限的;但是建筑不同,它一旦存在,不管是人们喜欢还是不喜欢,都要为人所使用,至少会对周围的人造成视觉感知,就会给我们生存的环境造成积极或者消极的影响,就会几十年上百年的存在下去,甚至连建筑师本人都早已不在人世了仍会为我们的子孙后代所使用。所以,建筑师在创造艺术的同时还肩负着一定的社会责任。
其次,建筑作为一种艺术,它的最终实现也需要依靠社会的力量。音乐家或者画家只要手中还有乐器或者画笔,基本上就可以实现他们的艺术;但建筑不同。它的实现首先需要有社会产生使用需求,脱离了实际社会需求的建筑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在实现的过程中还要综合考虑政治、经济、技术、人文、环境等一系列社会因素。因此,建筑师在设计创造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制约,需要不断综合平衡各种因素。但这些社会制约恰恰是建筑艺术有别与其他艺术的特性之一,综合平衡这些制约因素之后创造出的建筑艺术才更有其魅力和价值!
这种对建筑艺术性和社会性的理解,成为我建筑观的很重要的一部分,对我的建筑实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问题:您形成目前的建筑观,我想一定同您过去的职业经历有关吧,能和我们分享一下吗?
〓周峻:
的确,我对建筑艺术性和社会性的认识,源自于我成长的职业经历,并在自己不断的创作实践中逐渐明晰起来的。
我是1996年从同济大学建筑系毕业,并留在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工作的。我有幸参与的第一个设计项目,就是和我的老师任力之合作,为同济大学90周年校庆设计新校门。在经历了大半年的设计到施工的全部过程后,同济大学新校门变成了现实。这个就在家门口实施的、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的小项目获得了业界内外的广泛好评,对当时的我产生了不小的鼓舞,也使我认识到建筑实践的重要性。
和一些其它大型设计院不同,当时同济院在重视原创的同时,并没有把设计人员人为地分为方案组和施工图组,几乎每一个项目设计人员都有机会参与从方案到施工图设计的全过程,这对我全面地认识和理解建筑提供了很好的锻炼机会。
从1999年到2001年的近两年间,由于同济院在广东东莞的一系列重大项目相继中标,我又被派驻现场进行前期配合和施工协调,虽然自己方案创作的积累有所放缓,却使我有机会更多地与建设单位、政府各主管职能部门、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材料和设备供应商等进行广泛地接触和协调,获得了宝贵的实际经验,自己也迅速成长起来,对建筑的理解也更为客观全面了。
〓问题:那么,您又是如何在建筑实践中贯彻自己的建筑观的呢?
〓周峻: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想这句话用在建筑设计上也完全正确。任何建筑理论或者建筑大师,一定是通过其设计作品的实践,并且是建成的设计作品,经历了时间和大众的检验才能获得最终认可的。因此,和一些停留在理论研究的做法不同,设计院的成长经历和对建筑社会性的认知,使我的每一次创作都是以通过实践来检验为目标的。
既然是一种社会性的创造活动,建筑设计就一定会带有诸如政治、经济、技术、人文、环境等种种约束与限制,在中国大环境还不尽如人意的现状下,建筑设计的束缚显得尤为突出。我把这样的一种创作状态称为“带着枷锁的舞蹈”。建筑师就好像是一个带着枷锁的舞者,需要面对政治、经济、技术、人文、环境等种种因素,然而对于广大非专业的观众,是不需要了解舞者背后受到怎样的束缚的,他们期待的只是欣赏一场美妙的舞蹈。因此,这些种种“枷锁”是需要舞者独自去承担去化解的。如果建筑师自身不够强大,则只有成为枷锁的奴隶,舞蹈即为枷锁束缚;而只有当建筑师足够强大并超越了上述种种束缚时,枷锁才会变成舞者的道具,为舞蹈服务,成为美妙舞蹈的一部分,甚至让观众误以为舞者是故意需要才带上枷锁的。而我一直以来努力在做的,就是积极应对并化解建筑设计中的种种束缚,面对观众跳好这场“带着枷锁的舞蹈”。
〓问题:您的一些设计作品发表到ABBS建筑论坛后,均不同程度地引起了同行广泛的争议与关注。对此,您自己又是怎么看的呢?您认为评价一座好建筑的标准是什么呢?
一只“蝴蝶”引发的争议——该如何评价这个建筑?
方松社区文化中心
从概念到建成——历时五年话得失?
秦皇岛文化广场.
校园与社会的一次“亲密接触”——记一栋教学楼的两种表情
北郊中学
〓周峻:
这又要回到我对建筑的理解上来了。既然建筑具有社会性的一面,建筑是以人为本、为人所用的,就要经得起同行甚至是普通大众的检验,而绝不是小众人群内的孤芳自赏和互相吹捧。而目前中国的建筑评论水准还很低,传统媒体的门槛较高并且容易形成所谓的“圈子”,网络媒体这时则体现出与传统媒体不同的开放、平等的一面,为自由地讨论评价建筑提供了可能性。
正是因为建筑不是少数专业人士“圈子”里交流的小众艺术,会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我认为评价一座好的建筑标准或许可以有很多,但它一定是能够为大众服务、被大众理解和接受的。这并不意味着建筑师要处处迎合大众的审美情趣,相反,很多时候大众的审美意识是需要并且可以被引导的。有些优秀建筑在建成之初并不为人们所接受,但是经过时间的积淀最终获得了历史和大众的认可。是否以人为本、为人服务也是衡量优秀建筑的重要标准之一。我们年轻的建筑师应该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笔下即使是再小的一个空间、一个门窗、一个台阶或者一个栏杆,也会对使用者产生很大的影响,都需要用心面对。
我在ABBS发表的第一个作品是松江新城放松社区文化中心。在2006年第五届上海(国际)青年建筑师设计作品展创作论坛上,这个项目引起了部分评委的一些不同看法。由于当时我本人没能在现场和评委们进行充分的探讨,于是萌发了把讨论延续到ABBS上的念头,一度引发了大家对创作方法和评价体系的讨论。后来我又陆续发表了一些其它建成作品,逐渐成为每次作品完成后自我总结反思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很多ABBSer的回复对我深入思考提供了很大帮助,也结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同行。在此,我要感谢ABBS提供的这样一个交流平台,以及众多正在为中国建筑业一起努力的ABBSer们。
〓问题:我们注意到您今年年初离开了工作了十多年的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加入GN栖城国际,您能谈谈出于怎样的考虑放弃国有大院的平台而转投一家成长型的设计公司吗?
〓周峻:
其实我非常感谢同济设计院给我提供的成长平台。在同济,我获得了很多,如果从学习建筑算起,加上设计院的工作,我在同济有十八年了。但长期处于这样一种相对固定的状态下,我越来越感觉到一种创作的瓶颈,难以超越自我。我觉得需要改变一下环境,接受一些外界的挑战。我和GN栖城国际执行董事沈利江先生是多年的朋友,在他的领导下 GN栖城国际成为一家高速成长并极具活力的建筑设计企业。GN栖城国际为我提供了更大的发展平台和想象空间,而希望我的加盟也为成长中的GN栖城国际带来新的动力。
过去我一直努力奉行的建筑实践,使得每一个项目从方案到建成的都需要很长的实施周期。这就意味着我在新的平台上需要重新积累,将有一段时间没有新的建成作品问世,但是与我而言,这正好是一个很好的重新思考与积蓄能量的过程。
〓问题:我们期待着不久的将来,您有更多更优秀的作品问世,在GN栖城国际这个新平台上实现自我超越。
〓周峻:谢谢。我会继续努力的。
人物简介:
1973年11月,出生于上海
1991年9月~1996年7月,就读于同济大学建筑系,获建筑学学士学位
1996年8月~2009年2月,就职于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2000年9月起获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资格
2009年3月~至今,加盟GN栖城国际,任副总经理、总建筑师
个人荣誉:
2005第二届上海青年建筑师新秀奖提名奖
2007首届40位小于40岁(40 under 40)的华人建筑师作品展参展建筑师
2008第七届上海(国际)青年建筑师设计作品展——上海市勘察设计行业协会授予“20位最具大师潜质青年建筑师”
2009第八届上海(国际)青年建筑师设计作品展——上海市勘察设计行业协会授予“10位最具大师潜质青年建筑师”
获奖作品:
‖建筑师之家
1994年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二等奖
‖同济大学新校门
1998年教育部优秀勘察设计三等奖
‖1999年上海市优秀勘察设计三等奖
‖2001年第一届上海国际青年建筑师设计作品展创意奖
‖中国人寿大厦
2000年教育部优秀勘察设计一等奖
‖2000年建设部优秀勘察设计二等奖
‖2001年第九届全国优秀工程设计铜质奖
‖松江新城区中央会馆
2003年第三届上海国际青年建筑师设计作品展一等奖
‖“4×12×10”联立问题提案
2004年第四届上海国际青年建筑师设计作品展三等奖
‖棕榈泉花园(二期)
2006年度上海市优秀住宅设计单体创优项目优良奖
‖松江新城方松社区文化中心
2006年第五届上海国际青年建筑师设计作品展(建成类)二等奖
‖2006年中国建筑学会第三届中国威海国际建筑设计大奖赛优秀奖
‖2007年上海市优秀勘察设计二等奖
‖2008年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原建设部部级奖)二等奖
‖2009年第十三届全国优秀工程设计铜质奖
‖南方报业传媒产业基地
2006年第五届上海国际青年建筑师设计作品展(方案类)三等奖
‖成长之家——80㎡可能住宅
2007年第六届上海国际青年建筑师设计作品展(方案类)一等奖
‖上海辛格林纳新时达电机有限公司
2009年上海市优秀工程设计二等奖
发表论著:
《用妥协去和完美约会——青年建筑设计师眼中的车、艺术与生活》,发表于《名车志》(中文版)2002年第5期(总第32期)
《漫谈中国青年建筑师之路》,发表于《建筑时报》2003年9月29日版
《想象的异邦——印刷文化与近代上海都市及建筑的现代性关联研究》,发表于《秋实——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45周年院庆论文集》(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
《挥斥方遒、任重道远——同济八俊共论建筑师职业之道》,发表于《建筑时报》2003年11月17日版
《中国现代建筑集成》(文化卷)收录2项设计作品,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周峻——松江新城方松社区文化中心》,发表于《时代建筑》2006年9月号(总第91期)“青年建筑师”专栏
《新建筑设计作品精选》(1、2册)收录4项设计作品,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11月第1版
《青年建筑师——周峻访谈》,发表于《城市建筑》2007年12月号(总第39期)“青年中国”专辑
《松江方松社区文化中心》,发表于《城市建筑》2008年9月号(总第48期)文化建筑专辑
《秦皇岛文化广场建筑设计》,发表于《城市建筑》2008年10月号(总第49期)“高层建筑”专辑
《责任与坚持——我的2008关键词》,发表于《城市建筑》2008年12月号(总第51期)“与中国同行”专辑
《校园与社会的一次“亲密接触”——北郊高级中学综合教学楼(晏沪楼)》,发表于《城市建筑》2009年4月号(总第55期)
《周峻访谈:设计师的灵魂——具有责任感的创造力》,发表于《建筑周刊》2009年7月20日(总第50期)“对话建筑界”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