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4年前,就知道武汉有一个做餐厅的设计师,但只到一年前,去武汉开会才得以见到他设计的作品,赛江南、汉口公馆。从陈彬的几个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art deco的影响,但在我看来,这些都是表象,在表象之后,给我留下印象深刻的是项目的完整性,这在武汉这样一个城市显得尤为可贵。在去年,陈彬获得了许多奖项,重要的有ANDREW MARTIN、德国iF中国设计大奖、APIDA第十七届亚太室内设计大奖,多年的苦心经营,获得了业内的普遍认可。
记者:简单介绍一下你自己?
陈彬:男,生肖猴,当前职业是大学教师和室内设计师。祖籍在杭州萧山,出生地为江苏扬州,成长在宜昌,而求学于武汉,算是生活、工作在湖北的江浙人吧。中小学都在父母研究所的子弟学校度过,大学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版画系,研究生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并任教,其间与合伙人共同创建设计公司进行设计实践。从教育背景和工作状态的角度自我归纳一下:喜爱艺术,有点艺术品位;热爱生活,有点生活体验;酷爱设计,有点设计感觉。
记者:从版画专业到室内设计,是怎么转变的?其中的困难在哪里?
陈彬:一直以来我都认为,版画这种绘画形式是所有纯绘画种类中最有设计感,最需要有设计意识的,不论从画面本身,还是从它的完成过程,都是如此,大学四年的绘画训练和版画制作对我的审美、手头表达能力及设计意识的培养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武汉理工大学,最初教授的是绘画基础课程,开始接触并喜爱上室内设计,并且走上了这条路。我想这和绝大多数由学习艺术类而后转做设计的同仁情况是一样的。
绘画和设计都是一种创造,只是过程的方向相悖逆的。绘画是艺术家将在现实中的感知(三维空间或者更复杂)表达到画面中,可视为三维转化为二维。而室内设计的过程恰好是反过来,设计师是利用图纸去指导和创造一个实体的使用空间,是二维转化为三维(可能也会是更复杂的空间?)。对于我这类的设计师,真正的挑战是如何调整并适应这种思维上的逆行,并尽可能的向建筑师那样培养自己对空间结构的感知和对材料的敏锐度,同时充分运用从绘画训练中得到的构图技巧、色彩修养和画面控制中的整体意识,对自我进行整合并提升。
记者:你不仅仅从事设计实践,而且还在学校教课,如何评价当前的设计教育?教师对你的职业产生怎么样的影响?
陈彬:从设计服务于社会,设计服务于生活的角度上说,当前高校的设计教育相对于社会需求是滞后的,对学生的创新意识、服务意识的训练和培养远远不够,不仅如此,对学生的基本训练也有被忽视的迹象。这些都应该有反思和警觉。
在从事设计实践的同时,一直坚持在大学里任教,自认为是一种明智的选择,一方面能很近距离的从事直接面对市场的设计活动;另一方面又能以相对学术的角度去审视商业设计项目,让自己能在实践和理论上有一个平衡点,这些可以说直接影响到我对室内设计的认识以及思考方式。
记者:去年获得了很多奖,这如何评价这一现象?这些影响何在?
陈彬:是的,去年对于我和团队在这方面是有些收获,客观地说我认为还是有积极意义的,通过作品被同行认知也结识了非常多的优秀设计师。虽然各种赛事有高有低,水平参差不齐,而且对于赛事繁多,行内也有批评的声音,我个人意见是大可不必要求太严格,室内设计行业处在上升时期,从促进行业发展、挖掘优秀人才的角度,多些不同层次的赛事是好事,至于是否参赛、参加何种级别的赛事,那就是由设计师决定吧。此外,我认为获奖,特别国际性的奖项对提升本地的设计在行内的影响力有重要作用。
记者:在武汉做设计,遇到的瓶颈是什么?你们是如何克服的?
陈彬:有这样几个方面。首先,项目层次偏低而投入有限;其次材料和技术的支持较弱;再有人力资源短缺。
相对于第一个问题,我们只能尽可能的做好每个项目,通过市场的积累,能争取到一线城市相对高端的设计项目,目前已经有这种倾向;第二个问题可能不是一两个设计机构能够改变的,只有等待市场的完善;至于第三个问题,我们正在搭建自己的培训系统,通过机构内部的培训机制来弥补社会性的供血不足。
记者:你是怎么理解设计的?如何获得灵感的?
陈彬:设计是一种服务于他人,而设计师自我认知、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过程。他的性质是服务,它的形态是过程。灵感的获得有非常多的途径,归纳起来应该是不断地学习不断的体验,但方法却只有一种:不断不断地思考。
• 凡注明“石材体验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石材体验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体验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点击右侧【在线咨询】或至电0769-85540808 处理时间:9:00—17:00
石材体验网部份作品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并拥有版权或使用权,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