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检测到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较低,请升级Internet Explore 。推荐使用FirefoxChrome浏览器打开,否则将无法体验完整产品功能。
×
发布时间:2011-11-16    

  中国当前最大的经济亢奋点是房地产,最大的焦虑点也是房地产。

  房地产不仅让相关的众多行业亢奋与焦虑,也让无奈的消费者亢奋与焦虑。前者为土地与建筑物所带来的财富而激动,后者只能为建筑物所带走的金钱感到郁闷。
  于是在这样的年代,建筑物只等于财富,一幢建筑物是一笔财富,一群建筑物就成了经济的表征。建筑的兴建意味着价格的攀升,经济的扩张,是亢奋与焦虑的起点。
  三十年来的中国,用建筑物的增加表现国家实力,由点到面,由面到片,这既是国家自己认同的发展轨迹,也是外界凭借以辨识的表现方式。建筑物代表价格与经济,谈建筑物只会谈到面积、位置与单位价格。没有其他。
  建筑物其实有更丰硕与充实的价值,看不见却能为不同时代的人所感受,古今中外都是。历史悠久的建筑物很多都成了文物,后人叫做无价之宝也好,拿来当做现代人的摇钱树也好,都说明一幢或者以群建筑物的价值可以无限延伸。
  中国建筑因地理与朝代的差异,有各种各样的风貌,反映时代的特色之余,也留下无价的美学教育资源。今天中国建筑界,其实有不少建筑师正以自己的方式,结合东西方的文化与美感经验,在价格之外,为中国建筑寻找新时代的典范。
  本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开幕主题论坛中,就有一个来自上海的项目受到世界各地的建筑与设计界人士反复提到,视为东西建筑文化融合的典范之作。那是位于上海郊区佘山脚下、由上百名中外建筑师所创作的曼荼园(Mandala Garden)别墅群。
  房地产界人士说,中国在1949年后30年间几乎没有新建筑诞生。改革开放以后,尤其1990年代以后,爆炸性的建筑物需求使中国成为世界建筑设计师的竞技场与实验室,鸟巢、水立方是最知名的两大作品;江南的苏州博物馆则是大师贝聿铭的封刀之作。
  在这期间,中国本土建筑师则在眼花缭乱的外国大师风格各异的作品中,摸索自己的实践之路。而其实这并不像思想领域那么困难。
  中国思想界面临的是传统能否重生与应用的问题,但中国建筑美学自古以来一直有鲜明的特点,这在江南尤其突出。假山、石桥、流水、亭台的园林建筑,兼顾光照、冷暖、安全、便利、尊卑、美观乃至风水等实用与逸乐功能,学问繁杂,可资汲取与改装的东西多不胜数。
  传统建筑元素,包括中国文化元素例如阴阳概念,除了为中国建筑界所重视并采用,也越来越受到外国建筑师的青睐。
  王澍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朱锫的北京奥运控制中心“数字北京”、刘家琨的鹿野苑石刻博物馆、深圳都市实践公司的大芬美术馆,都是被建筑界认可的杰出作品,也都在一定程度上被赋予了中国元素。
  但是中国元素的融入除了是对传统文化的复兴与肯定,也是全球化时代的一种自觉,这份民族文化自觉在全世界都能找到,并且越来越受鼓励。地方或者本土文化的元素被引进建筑乃至其他文化产品中,虽然经过转化,仍然具有差异性所衍生的特色以及价值。
  继2002年“长城脚下的公社”项目之后,今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又有中国建筑项目“亚洲的生活态度”参展。设计师包括中、日、韩、新、马、泰,其中韩国设计师曹敏硕、新加坡设计师陈家毅及中国设计师俞坚也参与了上海世博会的展馆设计工作。这些都说明亚洲本土文化越来越在建筑领域受到肯定,不再独尊西式建筑特点。
  由于文化资源的丰富,中国元素在未来的世界建筑风格应该会越来越受采用,如何使用得更有特色,更经得起考验,对中国乃至亚洲的建筑师来说是一场持久的比赛,对普罗民众来说,则是财富之外不该忽视的美学教育。
酒店设计与石材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