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馆&mdashmdash;会呼吸的紫蚕岛
就像一个紫红色的蚕宝宝,凹下去的是呼吸的“鼻孔”,翘起来的是“羊角辫”,走进世博园A区,很多人都会一下被日本国家馆建筑明媚的色彩和可爱的造型所吸引。
这个“庞然大物”高约24米,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采用含太阳能发电装置的超轻“膜结构”包裹,形成一个半圆型的大穹顶,宛如一座“太空堡垒”。
日本馆的设计理念是“像生命体一样会呼吸的建筑”,它融入了“庇荫”与“洒水”等与自然共生的日本传统智慧。此外,作为世界上首次采用“发电膜”技术的场馆,日本馆外墙使用的太阳能电池能自主产生能源。日本馆还安装了循环呼吸柱,具有吸收阳光、存储雨水等作用,以减轻环境负荷。
西班牙馆&mdashmdash;梦幻般的“藤条篮子”
这个来自南欧的国度,素以野性、浪漫、热情吸引人。用藤条编织的西班牙馆外形宛如一个藤边的大篮子,它的设计灵感来自西班牙弗拉明戈舞的裙摆,婀娜的造型在外国自建馆中独树一帜。
西班牙馆从外观上看,是由藤条编织而成的一个“大篮子”,8500余个挂片每片约1.5平米见方,藤条、透光玻璃和钢架构成了墙皮的三个层次,外面用藤条围成框,里面的芯则是用蒿柳编成,然后覆盖在钢建筑材料上。当阳光透过藤条的缝隙,洒在展馆的内部,会给人带来梦幻般的感受。据馆方介绍,有弧度的钢梁和垂直结构相交形成篮子形状,这种分节的系统便于日后拆卸。
从内部装潢上看,西班牙馆也是一座标准的绿色建筑。自然光能透过钢管和柳条射进室内,室内的主要装饰材料是竹子和半透明纸,顶部的太阳能板则为建筑提供能源。内部的建筑材料都是环保材料,包括地面的重竹地板和竹子做的免漆门。
公开资料显示,整个场馆的建设费用2.3亿人民币,占地面积约7600平方米。“西班牙馆在建筑设计方面就充分体现低碳环保的理念,这或许也是西班牙人心目中未来城市的一个样板。”西班牙国家馆总代表玛丽亚蒂娜曾说道。
波兰馆&mdashmdashldquo;剪”出来的创意
波兰馆的外观犹如折叠的纸张,在设计上融合了波兰传统民间剪纸艺术和现代时尚元素,镂空花纹的剪纸图案营造出明暗对照的独特透光效果,在“人类创造城市”的主题下,聚焦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以及城市和乡村的相互影响,传达出人是现代城市最重要主体和创造者的信息。以民族图案作为花纹的镂空墙面让室内充满欢乐的阳光,夜晚则灯光外露,无论是白天或是夜晚,波兰馆都无比璀璨,尤其是在夜晚华丽多彩的灯光下,会产生生动的装饰效果。
波兰馆体现了一系列中国和波兰文化的共通处,剪纸造型就是其中之一,波兰人希望将剪纸作为文化遗产传承下去;另外,“波兰也有关于龙的故事和传说,也有舞龙表演,”每天早晨在波兰馆门口,将上演来自中波两国的舞龙表演。2010年正值纪念肖邦诞辰200周年,肖邦作品成了波兰馆必不可少的元素,在波兰馆内演奏。在晚上,波兰馆还邀请参观者一起随着音乐舞蹈、唱歌、体验快乐,伴奏音乐甚至包括了“肖邦音乐的摇滚改编版本”。
以色列馆&mdashmdash;意蕴太极阴阳
以色列国家馆,坐落于中国馆的一旁,是一幢充满着创新和未来元素的建筑。以色列馆的主题是“创新让生活更美好”,其建筑形态抽象意味十足。展馆由两座如同环抱在一起的双手的流线型建筑体组成,因此也赢得了“海贝壳”的美称。“海贝壳”的一边用原石砌造,拔地而起,而另一边则用透明的玻璃覆盖。设计师渡堂海说,这个建筑要表达的是立体化的“阴阳合抱”太极图。原石建造的实体建筑部分代表了历史,代表着犹太人的根和过去;而玻璃构成的虚体建筑部分,则象征着以色列崭新的今天。一个外国建筑师何以用上 “阴阳”概念呢?渡堂海说,他的外祖父曾生活在中国,他的母亲1910年生于上海,父辈关于中国的记忆、建筑师在中国的游历以及他自己对中国古典哲学的领悟,使得他的设计充满了东方智慧。对比的两部分相互缠绕上升,正是渡堂海想要表达的主题&mdashmdashldquo;对话”,人与自然,过去与未来,即时与永恒,大地与天空,虚与实之间的对话。这个建筑虽然具有传统意蕴,但表现方法却是十足现代的。
印度馆&mdashmdash;东方气质的宗教建筑
当这样一个建筑出现在眼前,很多人似乎找回了内心的宁静,宛若置身于佛法圣地。这是一个被称为“看似不可能”的建筑,集印度教、佛教、伊斯兰教、锡克教以及基督教等多元宗教特色于一身,充满“万象和谐”的东方文化气质。
印度馆设计灵感全部源自印度最古老、最气势恢宏的建筑。展馆的圆拱形大门,灵感来自位于艾哈迈达巴德的SiddiSyed寺;广场地面为陶土与青石修建,灵感来自瓦那纳西的兰浦尔宫殿;中央穹顶的设计灵感则来自桑奇佛塔&hellihelli
不仅如此,“零化学物质”设计、运用多样的植物材料也是印度馆设计中的一个亮点。拿印度馆的标志&mdashmdash;半径37米的“大穹顶”来说,制作这一巨大穹顶的材料不是钢结构,而是传统的木头和竹子,且穹顶内没有一根梁、一根柱,施工难度很高。
印度馆的中央穹顶蕴含着 “万象和谐”的主题。抬头仰望气势恢宏的穹顶,让人顿感身处圣地。穹顶的中央区域采用360度全息投影视听装置,可以放映出印度千百年来的城市变化。不仅如此,穹顶上还种上了绿草,这也是印度馆环保理念的一种体现。绿色的草皮覆盖在中央穹顶上,浓浓的绿意中镶嵌着“生命之树”的铜制雕刻。植物与金属的融合,堪称一绝。
印度馆多样的植物材料也是一大特色。向来非常重视发展竹林的印度,用楠竹网格与钢筋混凝土为展馆织就了一个“吸音”天花板。大量竹子的使用,使印度馆成为上海世博会上唯一一个以竹子为主要材料建设的国家馆。
外表古色古香的印度馆其实内含高科技元素。总投入800万美元的印度馆主打“零化学物质”设计,由太阳能电池板、风车、草本植物、竹木等现代融合传统的建筑材料打造的印度馆,体现出别样的时尚。此外,印度馆内置水管制冷系统,可以让参观者在炎炎夏日中感受到自然舒适的清凉。
俄罗斯馆&mdashmdash;孩子喜爱的理想城市
俄罗斯馆的主题是“新俄罗斯:城市与人”,展馆的灵感源自儿童文学作家诺索夫《小无知历险记》中的理想城市。建筑外观仿照三千年前的乌拉尔古城,由12个塔楼和“悬浮在空中”的立方体组成,外形设计类似古代斯拉夫人的小村落,象征着生命之花、太阳以及世界树(斯拉夫人枝叶繁茂的橡树)的根。塔楼由白、金、红三种颜色构成,白色和金色塑造了俄罗斯建筑的历史形象,而红色底色加上富有俄罗斯各民族元素的图案,则赋予了塔楼顶部镂空部分以生命力。
在第一层的中央地带,设计师以儿童的视角构思城镇的布局和建筑物模型,如飞翔的阳台、活动房子和人造太阳等。城中,储藏太阳能的鲜花、水果造型的房子、巨型蜻蜓造型的风车、生物燃料供能的汽车随处可见。
前苏联著名儿童文学家尼古拉·诺索夫认为,“最好的城市应该是最受孩子们喜爱的城市。”俄罗斯馆内部设计力求呈现一个美丽、精湛、充满童话色彩的儿童花园城。展馆分为“花的城市”、“太阳城”和“月亮城”三部分,在充满诙谐、童趣的布景下,参观者将在馆内隐秘的小路上感受到许多神秘而有趣的发现,这些发现是来自俄罗斯儿童和年轻科学家的创造发明与科技成果。展品展示了俄罗斯的科学家、发明家、工程师在能源、医药、航天、信息等领域的最新成果、发明和创造。
荷兰馆&mdashmdash;开放的“云霄飞车”
以橘黄色为主调的建筑色彩,步行道的桥面则是鲜艳的红色,一看到展馆的色彩,你就会想到荷兰,像郁金香,像荷兰足球队员的球衣,像荷兰的大自然。中央建筑物顶上的花瓣造型又仿佛荷兰女王的皇冠。快乐街的形状是呈螺旋上升的8字形步行道,长370米、宽5米的步行道将27幢独立的建筑物串联起来,既方便参观路线的组织,又迎合中国人幸运数字的观念。最有趣的是随着坡道上升宛如花环般的建筑物向各个方向延展,悬挂在道路两边的建筑仿佛空中楼阁,又像空中的雕塑,让你联想起荷兰的风车。
“我想设计一座开放的、无门的荷兰馆,它的内部向外敞开,就像一个能让游客走上去的‘云霄飞车’。四围这一幢幢小屋将像熟透的苹果一般挂在‘快乐街’上,而不是呆板无趣地列成一排,人们从很远的地方就能看见这条喜庆的快乐街。”设计师约翰·科尔梅林说。
“快乐街”沿街分布着的一个个小型展馆,展示荷兰在空间、能源和水利方面的创新。这些小型展馆并非呆板无趣地排成一列,而是“悬挂”在街区上,并且都是不开放的封闭式展馆。设计者独具匠心地决定,“让参观者通过窗户观看展览”。游客可以把它当作一次快乐的逛街,也可以把它当作一个游乐场,每经过一个橱窗,获得的,是对城市、对生活的一次新的体验。
船型餐厅是展区一侧的一幢独立小建筑。它外形如同一艘工程船,作为荷兰馆的公众餐厅,其设计理念是要表现荷兰部分国土位于海平面以下的特征。荷兰馆还将纯净水站搬进了场馆。在一个主题为“水”的小型展馆里,参观者将会看到浦江水被过滤的过程,并喝到由此产生的纯净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