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活动室,人们通常想到的是与城市生活相关的场所。在今天的城市,社区活动中心就像超市、医院和小学校一样,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公共设施。可能很少人会马上把活动室和农村联系起来,实际上,伴随着城镇化运动的如火如荼,今天中国新农村的日常生活景象已经离人们的固有印象越来越遥远。
金陶村村民活动室,是山水秀建筑事务所参与上海嘉定区马陆镇农村整治规划工作时所做的一个项目。大约三年前,嘉定区区长孙继伟选择该区下辖的马陆镇作为新农村建设的试点,进行了一些尝试性工作。身为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的孙区长邀请了六家建筑事务所,在马陆镇大裕村范围内,各自挑选村落,以每户2万元的预算,为改善村政设施和村民生活提出整治建议。可见,建筑师在这个项目中的工作重点并不是设计一个房子,而是通过建筑师的视角,对农村生活进行调研,提出改善农村生活的专业指导。
山水秀建筑事务所选择的是相连在一起的金村和陶村。这里小河环绕,绿竹幽幽,一派典型江南乡村风景。在调研过程中他们发现,尽管葡萄种植是村落发展不错的经济产业,但大部分青年人仍然选择进城务工,留下老人、妇女和儿童。这样的人员构成无疑加重了农村生活的单调,也使原本就不丰富的公共活动变得更为稀少。村民自己也反映,他们没有公共活动的场所。整个大裕村倒是有一个活动室,但是距离远,对于金村和陶村的村民来说,远水解不了近渴。
于是,山水秀建筑事务所决定为村民修建一间活动室,试图通过物理空间的建造,唤醒和恢复日渐消失的公众生活。他们为新的村民活动室选址在两村连接处。这是一块位于三岔河口的集体用地,四周环境开阔,三面绿水环绕,后面是晒谷场,两旁各有一座小桥。这个选址具有天然聚合焦点的作用,因此,建筑师想到用六道放射状墙体划分出六个空间,从而使建筑最大限度的与地形以及周围景观发生关系。三个封闭空间分别容纳了活动室、茶室和一个面向谷场的小舞台,另外三个半室外空间则分别面向石板小桥与河口,每一个空间投射的视角不同,风景亦随之变化,一个完整的动态自然风景由此被切成一个个静态的风景片段,为村民营造了刻意停下来消磨时光的场所特质。
建筑师祝晓峰把六个空间形成的整体,定义为弹性空间结构。所谓弹性,就是设计淡化室内室外的差异,不定义哪里是室内,哪里是室外,也不定义每个空间的功能到底是什么。活动室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通过改变木窗隔墙而变动、增加或取消具体的房间。从更深的层面上说,这种弹性似乎正是乡村生活闲散松弛的表现,与机械的功能性的城市生活方式截然不同。而这种空间体验的弹性和多义性,对于当下的城市生活来说,同样具有意义,六道承重墙作为可抽离的结构体,成为一种类似原型的实验。
项目在施工中采用了当地常见的材料和做法。不规则的坡面为内廊的木质吊顶带来一定难度,后来工人们想到用细木条取代木板,通过一点点铺木条,化解了四个点不在一个平面的施工难题。墙体夹在钢结构屋顶和素水泥基座之间的做法,暗示了空间原型的概念。在空间聚合的中心——天井,建筑师计划在这里种上一棵小树,期待若干年后,小树长成大树,枝繁叶茂,与这座建筑共同存在,可以为这个场所带来更多的真实感和生命力。
尽管建筑师祝晓峰并不愿意为这个建筑戴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帽子,但他们在长达两年半的金陶村整治规划项目中所做的工作,无疑还是属于该命题下的一项具体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建筑师了解到农村生活中的诸多细节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菜地的混乱、污水、粪便的收集及处理、电灯的安装等,许多是建筑师无法直接解决的。但是与社会环境相关的研究始终是建筑师设计视角产生的基础,祝晓峰本人在这个过程中收获良多。这间村民活动室基于“中国农村新面貌”的背景,为祝晓峰创造了一个更加忠实于建筑本身的机会,它的意义并不体现在日后的生活中,村民是否喜欢这里?他们会如何使用这些空间?这空间本身,是否会像一棵树那样生根发芽,扎根在村民的生活中,或成为真正的农村新面貌?
• 凡注明“石材体验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石材体验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体验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点击右侧【在线咨询】或至电0769-85540808 处理时间:9:00—17:00
石材体验网部份作品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并拥有版权或使用权,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