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5日到7日,我赴上海参加了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理论与创作学组的年会。这是一届以“世博会建设”为主题的年会,参会代表众多,大家参会的主要目的只有一个——在世博会开幕之前,到世博园和各个场馆中先睹为快。
6日下午,在寒风细雨中,我们走马观花的浏览了尚未完全竣工的世博园和各个场馆。应该说,世博园巨大的资源投入还是取得了应有的效果,即便用挑剔的专业眼光来看,整个园区的建设也没让人失望,建筑的完成度和品质感总体不错,各个场馆本身也包含了较大的内涵信息量,看点不少。
世博会的几座主要场馆——演艺中心、世博中心、主题馆、世博轴等,个个规模宏大、设施先进。在经历了前两年CCTV、鸟巢、水立方的疯狂之后,这里除了中国馆刻意张显外,其他几个主场馆的设计显得四平八稳、规矩内敛。这样的做法一方面有着让建筑回归理性的积极意义,另一方面又让我们这些“建筑朝圣者”感到小小的遗憾,略感平淡的设计很难满足已被普遍吊高了的胃口。
大家的参观兴趣点普遍转移到了国外自建馆区。相比主场馆区,这些建筑大不相同,因为体量小、功能简单自由,并且作为临时建筑,可以采用非常态的设计方式,从而创造力得到了肆意的发挥。
英国馆是最让人惊艳的展馆。这个被同事戏称为“小刺猬”的设计一开始时让人看不懂究竟,其实是插在建筑表面的数以千计的雅克力条达成了建筑的效果。它除了构成新奇的视觉感,也是室内外之间一个趣味的光导装置,白天雅克力条可以把外面的阳光如繁星般的引入室内,晚上又把室内的灯光导出至雅克力杆的端部,形成美仑美幻的夜景效果。
瑞士馆是最富游戏感和环保趣味的展馆。这座建筑目前尚未完工,建筑由一层如国境线般曲折的表皮围合,在效果图上显得亦真亦幻,这层表皮由植物纤维树脂材料附着在金属网上构成,据说树脂材料在世博会结束时自然的绛解消失。立面上许许多多红色的挂片,用白天吸收的太阳能点亮夜间满墙的红色光斑。人们可以坐着缆车在建筑内外盘旋、上上下下,观赏展馆内外的景象,直至一个绿意盎然的屋顶。
西班牙馆的精彩是在表皮的设计,走近一看,是天然的竹编挂片覆盖着曲面体的建筑。建筑在实现着高技术三维曲面体的同时,也展示着手工竹编的斑驳质感,洋溢着温暖动人的生命气息。
荷兰馆的设计乍一看好象一个游乐场,其实是一个个小房子挂在盘旋上升的空中坡道上。相必这是将来分散的小型展示空间,走在这条坡道上,好似在一个亲切宜人的欧洲小街上踱步,这大概正是荷兰馆希望传递给公众的轻松心态。
德国馆则一反大家对德国建筑精致理性的印象,一组在空中的建筑任意扭动交错,算不上新意,却够极致。似乎证明给大家,“谁说德国人没有感性的脑袋”?现在建筑的外立面尚未包裹完整,密密匝匝的钢结构暴露了隐藏在纯净外观后的秘密,一个小型建筑用了“大炮打苍蝇”手段,可能正是一个“极致设计”应有的代价吧。
波兰馆建成后的外观如之前的效果图一样,室内却让我有些失望。建筑原来是个封闭的混凝土盒子,原本外立面上富有地域色彩的花纹孔洞其实不是采光的目的,装饰而已,甚至绚烂的夜景也只是在表皮上作的文章。
欧洲馆区的众多设计一方面展示着雄厚财力支撑下的非凡创意,另一方面也普遍留露着“无需再证明什么”的轻松心态。
第三世界国家的展馆则相对简单,甚至以群体的方式集中在一些朴素的厂房式建筑内。
庞大的园区让我们马不停蹄也只看了里面二分之一的主要区域,不用质疑,继奥运会之后,这又将是一次“无以伦比”的世博会,不管是园区用地面积、场馆建设规模、参展国家数量还是预计观展人数,上海世博会都将远超往届,中国会再次让世界惊叹。
上海世博会将要取得的伟大成就毋庸质疑!但在繁华盛世的背景之下,拷问真实的内心,在建筑学的内与外,世博会建设又有着可以展开讨论的矛盾和悖论:
中国馆——信心的彰显与文化的迷途
参观前的论坛上,当设计师介绍完场馆后不久,有人实在憋不住开始炮轰中国馆的设计。言语虽然犀利,但实在是道出了许多建筑师的心声,这是我们千挑万选出来的最优方案吗?这是能代表中国文化的方案吗?
中国馆的主设计师在介绍完设计后,用一副山水画表述了自己的心态,画中一艘竹伐正在蜿蜒的江水中顺流而下,“我们就象竹伐中撑船的人,虽然岸边的人们还在指指点点,但我们只能被江水推着前进,也就只能作到不翻船而已”,他如是说。不知这句话除了表达设计师在建筑材料控制上的无奈外,是否仍有更深的含义。
客观的说,中国馆的实施质量算是上乘,设计方案在这样一个独特的时代恰好点中了政治家的心脉,也满足了世博会独一无二标志性的诉求。但我希望,中国馆的设计是特殊时代的特殊建筑观的终结。”
节能环保——概念的常态化与操作的表面化
绿色低碳也是这次学术论坛的主要议题,在建筑师的发言中,有人热情支持、有人被动响应、有人把它当成时髦风尚、也有人不予理睬。建筑师的论坛大概如此,永远没有共识、也没有结果。
但本届世博会的建筑,几乎百分之百打出了“绿色节能”牌,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加入绿色的技术或是概念,“绿色”俨然已经成为建筑圈内最热门的词汇。这种绿色环保概念的常态化确是一个进步,不管大家是主动还是被动,至少开始习惯性的关注这个问题。
但论坛上有人质疑:这么多场馆号称绿色,能有几个是真“绿”。这样的说法对于设计师辛勤的工作有些苛责,但追问才能获得真正的进步。绿色节能的手段、措施究竟多少是表面工夫?或仅仅是在原本“不健康”的设计基础上增加的补救措施?
有的展馆为了独特的造型需要,把本来适合于低层的大型展厅架在高空。可以设想,全部的观展人员被一次次的用电梯运送至30到60米的高空——这是预计7000万人不可思议的访问量!在一个欠科学的设计中,电梯本身再节能又能起到多大作用呢?
还有在裙房包裹一周的铝格栅,用量惊人,孰不知铝材不同于其它金属,在生产过程中消耗巨大的能源、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绿色建筑难道就是把巨大的消耗转移到建筑材料的生产过程之中吗?
有了太阳能、地源热泵、水处理的建筑就一定称得上绿色吗?建筑本身的设计恰恰是被刻意忽略的关键所在。
绿色建筑在噱头与真实之间,扑朔迷离、界限模糊。我们才刚刚起步,需要创意、需要系统、需要更深的追问。
世博会的意义——严肃的信息分享与娱乐的嘉年华
自1851年伦敦的万国工业博览会起,世博会已经度过了近160个年头,在那个信息封闭的年代,最初的世博会给了参展各国一次全面展示其成就的机会,并且促进了大家的交流与合作。
而时至今日,信息时代已让地球同村化,信息的传递在虚拟世界中每时每刻都在发生,世博会是否还能承担起最先进的科技、文化展示功能,或者说,它的意义是否还有想象中的大;同时,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世博会,主题是否过于笼统和广泛?
世博会还能实现原本的价值吗?或是干脆已成为一场盛大的嘉年华会。
同时,中国再次将世博会推向了无法超越的颠峰之后,世博会还能走多远?
世博园的建设——绿色的理念与巨大的消耗
世博园5.2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数百万平方米面积的建筑拔地而起,里面众多的技术、做法都是世界之最,相当于新建一座标准极高的城镇。这为了一次让全世界集体狂欢的“春晚”。
世博会大多数的各国自建馆将在会后拆除,但当你走在它们中间,看到的也是同样的钢材、同样的混凝土,巨大的投入支撑着短短几个月的寿命。
对于会后永久保留的“一轴四馆”,规划设计已作了会后利用的考虑,几个主要场馆将变成上海市重要的市民文化设施。但对于“会(赛)后利用”这个世界级的难题,我仍然担心,过多的场馆并置、过于庞大的场馆规模、场馆之间过于离散的布局,很难适应于它们被同时的、方便的、高频度的使用。那么,建筑不够高的利用频率能否支撑自身庞大的管理和维护费用,长期持续的浪费是否会发生?这些建筑是否仅仅成为盛会的纪念?
世博会全力倡导的绿色理念与短时活动的巨大消耗构成了一个悖论。世博会也许可以为中国、为上海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但深谙建设资源投入的建筑师很难抑制自己的"妇人之仁",我们没有更好的办法吗?
我一直有种想法,大型国际赛事、活动带来的场馆“会后利用”课题应该改为“会时利用”。一字之差决定了建筑服务主体的不同,一个是按世博园的要求建设,兼顾会后利用,一个是按老百姓需要的城市设施来建设,兼顾会时使用。世博园可以按照一所大学、或者一个综合性公共社区来设计,毕竟短暂的盛会是不是达到功能的最佳没那么重要,让老百姓长期方便的使用才更具意义,也更体现绿色的建设方式!留下文化遗产的大学校园或是综合性社区也更能让人铭记这段历史。
我们赞叹上海世博会建设的巨大成就,追问的目的是期待我们的城市建设能继续的前进!
我也期待着在开幕后去观赏万众期待的世博会。
版权声明:
• 凡注明“石材体验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石材体验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体验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点击右侧【在线咨询】或至电0769-85540808 处理时间:9:00—17:00
石材体验网部份作品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并拥有版权或使用权,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