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资数亿的合肥美术馆最近投入使用。
看完这幢建筑的外观设计,笔者彻底无语。作为同是建筑设计界人士,笔者为这样的方案能一路畅行并“落地生根”而感到汗颜。
这幢建筑从外观上看像是一只不会搭巢的鸟乱垒起来的窝,又像是一堆等待燃烧的木柴,极为怪异。建筑的内部功能与“干柴”外衣完全不搭调。这样内外两套互不相干的设计手法,在全球的建筑设计中,还真不多见。
笔者以为,公共建筑应该体现其拥有的历史文脉传承,难道安徽或者合肥的历史能与“干柴”“鸟窝”产生什么关系?这幢怪异的建筑,在我看来纯粹是为了哗众取宠。一件肤浅的外衣、一个并不实用的内部空间、再加上大量的资金,构成了又一个建筑垃圾,而且是一个“雷人”的建筑垃圾。
众所周知,建筑必须拥有“坚固、实用、美观”三要素,这是自古以来建筑设计必须遵守的基本法则。
合肥美术馆这座建筑(暂且称之为建筑),是否坚固,暂时无法衡量,我也无法找到相应的设计图纸去核对它的结构稳定性,但愿不要像某体育馆一样,建起来没几年就全部倒塌。
从实用角度来说,“合肥美术馆”由“合肥国际创新展示馆”更名而来,美术馆一般分为展出、 保存、修复加工、研究、观众活动等部分,其中收藏保存部分对光照、湿度、温度有极其严格的要求,而现有的“合肥美术馆”拥有的功能、设施、布局与美术馆相差甚远。一个耗资数亿的项目,却无法满足其应有的基本功能要求,这就像进入某餐厅后才发现里边却是卖计生用品一样雷人。
从美观的角度来看,或许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有人说外行看不懂的那才叫艺术,但我作为一个内行也看不懂,真不知这应该算哪门子建筑了。
排除掉以上三个要素,令笔者很感兴趣的是,有哪位普通合肥市民知道它的立项是如何形成的?设计和建造者是谁?经过了什么样的投标程序?有哪些知名建筑师和机构参与竞标和评标?是谁拍的板?有没有“市民艺术委员会”参与到事关文化景观的决策中?建设总费用是多少?费用归于政府预算中的哪一类?建成后由谁来运营?如何保证日常运营费用开支?如何促进市民艺术审美的提升?如何体现公益性而不是沦为商品的展示厅?估计没人说得清、也不敢说得太清。
现在越来越多的公共建筑,在设计过程中被套上了主管领导人的主观意识。按照国际惯例,公共建筑在建起来之前,应该先在社会上公示,让市民一起来参与讨论设计。但国内的许多公共建筑在设计过程中,公示只能算是一个“程序”,最终的决定权在于主管领导。虽然一些地产开发商在开发楼盘时,会结合社会、经济效益以及综合因素来权衡建筑设计,但公共建筑在建造过程中,应该考虑更多的是其承载的公共功能以及社会影响,而不是某些领导的个人喜好。
作为建筑师,我们在某些时候是很可悲的,特别是设计公共建筑时,要先了解当地领导人的喜好,再结合其他因素来进行设计。若不了解其喜好,很有可能设计就会被“废标”,一切努力前功尽弃。悲哉!
近些年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全国各地像是一个大工地,各种奇形怪状的建筑设计层出不穷,不断惹来一些国外设计师的嘲讽。尤其是公共建筑这一块,设计尤其应该充分满足其承载的公共需求,而不能被某些领导当作其任职期间的“作品”。
【合肥美术馆】
又名“合肥国际创新展示馆”,位于合肥方兴大道与广西路交口东北角,坐落在塘西河畔,占地约262亩,建筑面积16307平方米,总投资1.88亿元,包括主体建筑、艺术广场、绿化景观等。
整个设计灵感来自民间儿童游戏棒,由长短不一的金属杆件按照严格的结构逻辑等级编织而成,形成自由分布的交叉杆棚罩,外观就像一个未经修饰的鸟巢,相比国家鸟巢体育馆,合肥美术馆则更像是一个钢铁鸟巢。主体建筑平面是一个不规则的六角形,与艺术广场内临水叠落平台、下沉庭院、绿地景观等相接合。
版权声明:
• 凡注明“石材体验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石材体验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体验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点击右侧【在线咨询】或至电0769-85540808 处理时间:9:00—17:00
石材体验网部份作品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并拥有版权或使用权,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